针对出版产业人才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国家、社会、学校和出版业等各个方面,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制定相应的开发方式,根据出版产业的现实需要和长远需要,实施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人才是出版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促进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繁荣的根本推动力。要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必须把人才建设、人才开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实行“人才兴业”战略,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开发培养出版人才。
科学的人才机制是确保人才战略的有效保障。好的机制有助于选拔和使用优秀的出版产业人才,有助于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开发的良好氛围,让各类编辑出版人才各得其所,大展其长。通过高标准、严要求,精心选拔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开拓创新,又确实踏实能干的出版产业人才,“特别是对那些既坚持改革开放,又注重开拓创新;既有政治上的敏感性,又有市场经营能力的人才,大胆起用”。[1]
首先,制定科学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挑选优秀的人才。没有科学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就不能让真正优秀的出版产业人才脱颖而出。就中国目前出版产业的实践来看,一般的编辑人员偏多,专业的编辑人才较少,大多数出版人员是半路出家,缺乏专业知识和系统的训练。出版产业人才需要较强的业务素养和综合能力,更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升水平,科学严格的人才选拔机制有助于挑选出具备真才实学、富有创新能力、符合编辑出版实践要求的人才,因此,要不断完善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设立较高的职业准入门槛和岗位准入要求,选择真正优秀的出版产业人才;允许出版职业资格考试向全社会开放,从而吸引现行体制外的优秀人才。
其次,完善公平待人的用人机制,设立公平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留住人才。要想留住优秀的出版产业人才,公平待人的用人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任人唯贤,才尽其用,制定公平公正的薪酬激励制度,量化考核,调动出版产业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力。编辑出版单位可以根据工作目标,参照科学的绩效标准,对出版产业人才的工作态度、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与薪酬直接挂钩,激发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从宏观层面来说,政府要设置激励机制和奖金奖项,奖励那些为编辑出版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人才。进一步发挥“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奖项的激励作用,积极开展新闻出版行业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评选表彰、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评选等奖项的评选活动,继续深入实施“领军人才”工程,着重遴选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遴选出历练有为的优秀的出版实践工作者,予以扶持培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鼓励出版产业人才创新创造。
第三,建立严密的组织机制,优化人才配置,人才各尽其能。出版优秀刊物,需要经历烦琐复杂的出版过程,涉及到多个层面。出版产业应当建立高效、灵活的组织机制,完善产业生产链上的各个环节,根据编辑人员的具体能力安排工作,发挥个体优势,扬长避短,实现团结协作,功能互补,完成出版任务。
第四,要建立内部人才流动机制,用活人才。出版企业一方面要求稳,保持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逐步发展,又要促进人才适度合理的流动,增强企业的活力。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有助于优化企业的人才资源配置,有助于丰富人才自身的知识结构。从横向看,出版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之间都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适度合理的流动有助于出版产业人才丰富自身的知识技能,宏观把握企业生产状况;从纵向看,适度合理的人才流动有助于激励出版产业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
另外,选拔机制和用人体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与市场经济接轨。我国出版业带有计划经济的烙印,在用人体制上依然偏向行政任用关系,与市场经济接轨,客观上要求依照市场需求选拔任用人才,改革现行的人才聘用制度,以考代评,用职业资格取代现行的职称制度,实现目标责任制和岗位制。
开发出版产业人才,既要努力开发培养本土人才,又要采取有效措施引进优秀的海外人才,要大力推进人才对外开放,不仅仅是我们的人才“走出去”,更重要的是,将优秀的人才“引进来”。
“走出去”是指要加强对外开放,加大对外合作交流的力度,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
首先,借助“走出去”的方式,开发培养出版产业人才,促进出版产业的发展。要积极推动我国出版产业人才参加国内外各种研讨会议、培训交流以及各类竞赛比赛,加大对外交流的脚步。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培训交流,有助于接触出版方面最新的专业知识,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开拓思维,加快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其次,构建“走出去”的人才体系,培养外向型人才,提升我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实力。根据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走出去”的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要“以外向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翻译人才的培养为重点”,大力构建“走出去”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走出去”人才体系的建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发展版权贸易和出版实物出口,增加出版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完善出版产业“走出去”的发展格局。因此,需要大力实施“走出去”的人才培养计划,高校、职业培训等教育机构应该联合强化培养基地的建设,丰富培养内容和培养手段,有针对性地加强经营管理人才、版权贸易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翻译人才的培养,加强编辑出版行业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来”有着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加大海外出版产业人才的引进,二是从出版业外引进经营管理类人才。
首先,通过各项激励措施和优厚条件,吸引大批量的海外出版产业人才,既能实现产品生产的丰富性和创造性,又能带动国内出版产业人才的开发与培养。“引进来”的出版产业人才,应该以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出版业要实现快速发展,需要大批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国外出版产业较早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其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完善,在专业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上也更为先进,因此,我们在引进海外出版产业人才时,要尤为注意引进那些懂管理、会技术的人才,从而带动自身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其次,要引进业外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完善出版产业的市场化发展。懂经营、会管理的职业经理人,精通营销策略的宣传策划人才,都是目前出版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在文化产业大力发展的今天,出版产业要完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强化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借鉴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开拓创新,深化发展。因此,出版产业要加强经营管理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的引入和培养,改变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
另外,“引进来”的同时还要努力“留下来”,要给引进来的人才提供充分发挥的平台,找到与出版企业共同的理念,实现与其他出版人才的默契合作,形成积极向上的合作团队,在促进本企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出版产业人才的开发与培养。
总之,“走出去”与“引进来”要结合起来,在引进优秀人才专家的同时注重培养开发本土人才,强化本土人才的开发与培养,最终带动出版产业的发展。
借助出版产业人才的流动服务平台,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和使用渠道,引导和支持出版产业的人才合理流动,建立出版产业人才信息中心和交流服务中心,为出版产业人才的集聚、流动、引进和配置提供社会服务。
[1]柳斌杰:《人才是新闻出版业核心竞争力》,中国新闻出版网,http://www.chinaxwcb.com/index/2008-07/07/content_131302.htm。
(未完待续)
(本文摘自薛永武主编《文化产业人才资源开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出版。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1世纪文化产业管理研究型规划教材,荣获中国人才研究会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