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红色教育
在文化旅游发展中讲好“黄河故事”
一、研究缘起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任务。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滋养并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新时期,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对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1]。集真实性和象征性于一体的“黄河故事”既是黄河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中华文化鲜明特色和价值理念的重要载体。“黄河故事”的讲述过程实质上表现为黄河文化符号系统的重新建构过程。把各类象征符号及其所反映的黄河文化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出去,有助于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感,创新中华文化的传播模式和文化符号输出机制。

文化旅游作为以利用和传播文化为核心的旅游形态,具有典型的叙事性特征,能够助力黄河文化的传承和“黄河故事”的讲述。发展文化旅游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沿黄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有助于实现“黄河故事”的多样化、创新性表达,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在文化旅游发展中讲好“黄河故事”,不仅是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现实需要,也是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凝聚新时代的精神力量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同时,蕴含中华文化基因的“黄河故事”不仅能够有效转化为文化旅游发展的无形资产,也有助于差异化文化旅游空间的打造和特色化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

“黄河故事”不只代表着过去,更链接着现在和未来。以文化旅游的方式把黄河文化精髓传递给每一位游客,带动更多的人了解、感知、传播黄河文化,彰显黄河文化的魅力,发掘黄河文化的价值。“黄河故事”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也由此体现。多布里卡·乔维奇(Dobrica Jovicic)认为,人们的文化旅游需求很大程度上源于自我实现和认同感满足的需要[2]。旅游消费代表着消费者的一种身份、地方或文化认同。[3]通过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的良好结合,让人们在文化旅游中了解“黄河故事”背后的文化意蕴和精神价值,增进人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激发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如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推出的实景演艺产品《黄河大合唱》,以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观为演出背景,以舞台化旅游演艺诠释了不朽诗篇《黄河颂》和鼓舞民族斗志的歌曲《黄河大合唱》诞生的过程。演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军民不屈不挠、同仇敌忾的革命精神和沿黄地区淳朴厚实的民风民俗。伴随着气势恢宏的壶口瀑布,当《黄河大合唱》熟悉而激昂的旋律齐声响起,游客们的爱国情怀、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瞬间被激发出来。此外,在传播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的同时,可以形成新的“黄河故事”,从而丰富、创新新时代黄河文化的内容。如黄河口生态保护旅游区的设立既是对黄河生态文明的保护,也是新时期国家和地方相关部门在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努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保护治理黄河并举的真实写照。同时也形成了新时代推动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的“黄河故事”素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4]。讲故事是以通俗生动的方式打动人,故事内涵更易被理解与接受,尤其是在跨文化交流之中。作为本身就具备叙事性特征的价值创造与体验活动,在文化旅游中讲好“黄河故事”,做好“黄河故事”的传播,效果将会更加显著。文化旅游的发展拓宽了“黄河故事”的对外传播渠道,拓展了“黄河故事”的价值溢出空间,有助于构建起多样化、全方位的黄河文化传播体系。文化旅游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5]在世界各地的旅游实践中,文化旅游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促进跨文化理解的方法[6]。在我国,文化旅游不仅是连结旅游目的地和域外受众的纽带,也是联通不同地域文化的桥梁,同时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使命,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化旅游及其相关联的多元业态对外讲述“黄河故事”,多面向呈现、传播黄河文化,增进世界对黄河文化的了解,推动黄河文明乃至中华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最终使文化旅游成为对外讲述“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的窗口。因此本文以讲好“黄河故事”为指归,结合叙事学理论阐明在文化旅游发展中讲好“黄河故事”的关键要旨与现实路径。

(未完待续)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博物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研究”(20CKS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秀伟,博士,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文化创新发展、文化旅游。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19年第20期。

[2] Jovicic D. “Cultural tourism in the context of relations between mass and alternative tourism”.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6(6), pp.605-612.

[3] 马凌:《旅游中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旅游学刊》2020年第3期。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212页。

[5] 邵金萍:《再论文化旅游产业的特征、作用及发展对策》,《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8期。

[6] Raymond, E. M., & Hall, C. M.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cultural (mis) understanding through volunteer

tourism”.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8(5), pp.530–543.

转自:微信公众号"山东文旅人才专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