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红色教育
歌剧《江姐》观后感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凡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这曲红梅赞一定很熟悉吧。这就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是空政文工团严肃老师1962年利用新婚假期的时间在家中草草完成的。歌剧《江姐》取材于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自1964年9月4日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演以来,近七十年来经久不衰。文革时期我在北京上中学时曾在政协礼堂看过该剧原创人员的演出。后来全国各地剧团相继演出上百次,成为红色民族歌剧的里程碑。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红色经典剧目中的《红梅赞》、《绣红旗》等唱段也深受群众喜欢,至今仍然广为流传。对于《红岩》这部小说,我并不陌生,我读小学的时候就读过,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非常熟悉,也看过由此改编的电影《烈火中永生》。影片中许云峰、江竹筠(即江姐)等共产党员在革命既将胜利的前夕面对敌人的屠刀,没有半步的退却,英勇就义。给我幼小的心灵带来极大的震撼,影响了我的大半生。上世纪末我曾专程前往重庆沙坪坝,去渣滓洞、白公馆考察、体验这段革命史实。

              《江姐》剧照

昨天是入伏的第一天,冒着酷暑我有幸观看了由青岛市红色旅游协会弘文海之声歌剧团演出的歌剧《江姐》,感觉非常震撼。通过介绍我才知道曲蔡秀珊女士领衔的弘文海之声歌剧团是一个业余演出队伍,自建团18年来在团长蔡秀珊的带领下,克制了组织、人员、经费及排练等诸多困难,排练出了歌剧《江姐》并先后下基层演出70余场,着实不容易,其精神可嘉。几年前我们舰队子弟也曾组建了艺术团,仅为了演出场地及经费,我就感觉颇费精力。而演出歌剧就复杂多了,除了服装道具、灯光音响外,还有乐队和合唱队,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蔡秀珊既是团长,又是导演兼主演,在整部剧中做为江姐的扮演者,她的戏份最重,她担负的责任也最重。我与蔡团长并不相识,演出前只听说她是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的,近年来一直在青岛老年大学教授声乐课,活跃在不同舞台上且多次获奖。但昨日她在场上甫一亮相,我就被她端庄大方的扮相、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所折服。作为一个业余演员,能够拥有如此的自信和强大的气场,不做作、从容淡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似观整场演出,虽然说七场歌剧只演了四场,但演出效果是相当不错的,虽然有小瑕疵,但瑕不掩瑜。所有演出人员都认真投入剧中,当江姐带领大家绣红旗的时候,全场观众都报以了真情热烈的掌声。在江姐即将踏出牢门、慷慨赴死的一刹那,我其实早已泪流满面,为江姐大力凛然的革命气质所折服。不言而喻,歌剧《江姐》演出带来的实际效果早已超出一般文艺作品的效果。

         《江姐》剧照

         《江姐》剧照

演出前看到QTV记者采访蔡秀珊团长,我不知道蔡团长说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蔡团长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知道她面对困难,确实付出了全部心血。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没有坚定的信念,她是坚持不下来的。碰巧了,随后记者向我走来,我一时有些语塞,但随后便侃侃而谈。尤其是当记者问,歌剧《江姐》在当今这个时候上演有什么现实意义时,我的感慨颇多。是啊,新中国成立已经74周年了,江姐等革命先烈也已牺牲了74年。在这期间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近三十年,经过改革开放、科技强国,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请千万不要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那就是成千上万个像江竹筠这样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与蒋介石反动派做了殊死搏斗,直至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当下如何在守正传承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讲好红色故事,将《江姐》这类红色经典丰碑搬上群众舞台,打造成既具有时代感而又承袭革命英雄主义的新经典,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下一代爱党爱国,这正是蔡秀珊剧组的追求和演出的现实意义。蔡秀珊及其剧组也正在贡献着他们的微薄之力!

       作者与江姐扮演者蔡秀珊女士合影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树勤老师为歌舞团题名

 青岛市红色旅游协会会长马风强授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