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七七事变之后,中共中央北方局针对知识分子发出了响亮的号召。屹立于黄海之滨的崂山,群峰林立,地势险要,其中部山深岭密,巨石参差,为外敌进犯之大忌。山区内村庄密布,民风淳朴刚毅,群众基础比较牢固,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得天独厚之处。青岛党组织成立后,在崂山组建了抗日游击队。中共崂山区委党史研究室对崂山抗日游击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显示,这支队伍集中了青岛革命力量的精华,它在崂山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奠定了继续进行武装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把青岛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第一个高潮。
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
1937年春天,正是樱花盛开的时候,李欣等进步学生在救亡同学会的基础上,在青岛的海滨公园成立了民先队的山大队部。卢沟桥事变后,中共青岛党组织尚未恢复,民先队自觉担负起了发动民众,开展抗日救亡的重任。9月,中共东北军工委进驻崂山沙子口一带,按照东北工委指示,李欣与陈振麓、王艺成立了中共青岛特别支部,崂山的老党员王景瑞、王焕章、李西山等,纷纷与特支取得联系,并参加了山大“民先”组织。汇聚了青岛党员、干部精英的“民先”,为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奠定基础。
鉴于青岛的党组织几次遭受大破坏的沉痛教训,老党员向特支建议,把党的活动中心由市内转向农村,实行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在农村建立抗日游击队。特支选择了群众基础比较牢固的崂山北宅乡毕家村、蓝家庄为活动中心,组建抗日武装。为了加强党的领导,首先成立了中共毕家村党支部。 11月,党的力量迅速扩大,东北军工委决定,撤消青岛特支,成立中共青岛市委,市委机关设在北宅埠落小学。中共青岛市委成立后,加紧组建崂山抗日游击队。按照市委原计划,要成立1个大队,4-5个中队。第四中队最先成立起来,共有六七十人,名为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其他中队因为仓促未能组建,因此习惯上说的崂山抗日游击队就是指崂山抗日游击队第四中队。
千方百计收集军需品
游击队组织起来后,缺乏武器,第四中队只有王儒林带着一支手枪,其他人都是两手空空。队员们就一齐动手,千方百计收集武器和军需物品。据王景端回忆,自己从市里日本中学弄来1把指挥刀和1大箱电子管,又从杨家村矫恒成家弄来1支土枪。此外,邹铎和王翀等从阎家山水源地弄来4颗地雷;王守璞从市里弄来4颗手榴弹和两把大刀;陈振麓弄来两个玻璃灭火球;兰孝永弄来两颗手榴弹和1把大刀;王功哲和聂士秀从市立医院和李村医院弄来一大批药品和医疗器械……
因为没有武器,1937年12月,崂山抗日游击队曾经到惜福镇和国民党的游击队进行过一次合作。后孙殿斌撕毁协议,不但不发给枪支,还把游击队困在其部。王景端等人几经努力,才顺利脱身。崂山抗日游击队途经沙沟时,曾经要求当地的地主交纳枪支,这引起地主的强烈不满,地主李代华趁游击队员上山训练的时候,枪杀了在屋内看守物品的队员肖维成。事后,李代华惧怕游击队报复,愿意向游击队赔偿1200块银元了事。此事被青岛市委严词拒绝,表示“只要凶手,不要钱”,李代华出钱贿赂了即墨县常备队,即墨常备队派来三卡车的队伍,用迫击炮轰塌了游击队的临时驻地,由于游击队及时转移到蝎子山上,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奉命战略转移到诸城
日军登陆后,为保存革命力量,同时集中优势打击敌人,1938年1月,崂山人民抗日游击队奉命分三批离开崂山前往诸城,与中共高密游击队工委掌握的力量会合,组成高密游击队第四中队。这支队伍名义上属高密游击队蔡晋康部,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抗日武装,崂山抗日游击队称号至此撤消。
从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崂山抗日游击队从组建到撤销只有3个月的时间,虽然存在时间较短,发展规模不大,却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它是我党坚持统一战线政策,以独立自主的原则,积极实践农村包围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建立起的崂山人民自己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它为崂山地区播下了革命火种,奠定了继续进行武装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把青岛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推向第一个高潮。原崂山抗日游击队的大部分同志,在以后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作出了杰出贡献,许多人成为党的优秀干部,有的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