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红色记忆 > 红色名人
周浩然

周浩然(1915~1939),原名周世超,即墨县东瓦戈庄(今属段泊岚镇)人。周世超10岁时,到青岛读书。在青岛市立中学国文教员胡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参加了进步学生团体。


1932年,周浩然初中毕业去北平大同中学求学。在这里,他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天天跑到国立北平图书馆饱览群书。


1933年上半年,日军占领榆关,北平形势危急,周浩然由上海辗转返回青岛。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大好河山,他心情十分沉闷。是年夏天,他参加青岛“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负责编辑文艺刊物《汽笛》,先后以觉民、明、心影等笔名发表了《当》、《两种不同的人物》、《又是黄花遍地时节》、《为了这个》、《生活》等几十篇杂文,同时翻译了日本山村雄本的《一日间》。《汽笛》的出版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激怒了国民党青岛当局。1933年秋,汽笛社成员姜宏、于令非遭逮捕,周浩然和于敏道被通缉,《汽笛》文艺社被查封,他只好重返北平大同中学读书。


1934年春,周浩然因患急性肺炎再次辍学回到即墨。1935年5月,周浩然到《新青岛报》编辑部主编《小青岛》文艺副刊,化名周家美。他以梦熊、猛士等十几个笔名,在青岛各报上连续发表了《星》、《法租界的惨案》、《答唐泉东》、《给青年作家》、《关于文艺》、《漫谈文艺》等杂文和文学评论文章。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的生命不值钱,中国善良的劳工群众们只好给帝国主义任性的枪杀,开他们的心,做他们活动的枪靶。不悉政府将怎样解决这事情……”他在《漫谈文艺》一文中,就文艺的方向、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及真善美等问题,发表观点鲜明的论述。正因为这样,《新青岛报》受到国民党青岛当局的警告,他只好辞去编辑职务,另谋新生。1936年3月,入山东大学旁听。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周浩然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毅然弃学回乡,在即墨县瓦戈庄一带开展抗日救国活动。他深入集市、学校、街头发表演说,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10月,他以强身健体为号召成立了“瓦戈庄国术训练所”,组织青壮年民众学习武术。接着,以训练所学员为骨干,成立“抗日义勇军”。他亲自制定了义勇军游击队行动准则,明确规定“对内联络同志,保卫地方;对外联合各团体以抗暴日,期于打倒帝国主义,复兴中华民族为宗旨”。

1938年3月9日,驻青岛日军开赴莱阳进行“扫荡”,抗日义勇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联合于集旺疃伏击日军,给日军以重创。


1939年2月,周浩然赴抗日军政干校山东分校学习,任军事班班长。不久,由副校长徐源泉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中共胶东区委派周浩然来即墨任中共即墨县委组织部长。当时县委组建不久,斗争形势又很严峻,他被分配到九区一带开展工作,在白色恐怖下,经常以串亲访友为掩护到各村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基层组织。9月,周浩然到西尖庄活动时,被叛军姚士吾部秘密杀害。时年2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