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红色记忆 > 红色故事
孙继业:红色沂蒙

□孙继业

沂蒙山区位于沂山、蒙山之间,沂河、沭河萦绕如带,七十二崮点缀其间,群山连绵,形成方圆数万平方公里的广大山区。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在这一带开辟了鲁中、鲁南、滨海抗日根据地,建立了全省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形成了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抗日根据地。

一、挺进沂蒙山

1937年10月,日军侵入山东境内,中共山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积极发动抗日武装起义。从渤海之滨,到沂蒙山区,先后爆发了十大抗日武装起义,抗日烽火燃遍齐鲁大地。其中,徂徕山起义,是中共山东省委直接发动和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

日军到达黄河北岸后,中共山东省委从济南转移到泰安。12 月23 日晚,日军第十师团强渡黄河,兵分两路进攻济南和泰安。省委书记黎玉、宣传部长林浩、秘书长景晓村和延安来的红军干部赵杰等同志,在泰安文庙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徂徕山举行抗日武装起义。

1938 年1月1 日,省委机关、泰安县委、泰安民众自卫团及平津、济南流亡学生和民先队员160余人奔赴徂徕山,在四禅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黎玉代表省委宣布“山东抗日游击第四支队正式成立”,原红军团长洪涛为司令员,黎玉兼政委,赵杰为副司令员,林浩任政治部主任。

四支队成立不久,队伍迅速发展到500余人,经过短期突击军事训练,立即投入了战斗,先后取得寺岭庄伏击战和四槐树村伏击战的胜利,击毁日军汽车14辆,毙伤日军50 余人,极大地振奋了军心。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第四支队发展到近千人,扩编为七个中队。

中共中央对山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极为重视。1938年1月,中央在给山东省委的指示信中指出:“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2月底,省委在新泰刘杜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指示精神,决定第四支队兵分两路,挺进沂蒙山区,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

图片

当时,山东武装力量发展较快,全省建立了4万多人的十个支队,但起义队伍多是农民武装,没有作战经验,迫切希望中央派一批军、政干部来山东加强骨干力量。会议决定,由省委书记黎玉赴延安,向中央汇报工作。

黎玉一行经长途跋涉,于4月2日到达延安,向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汇报了山东党组织和抗日游击队的情况。当黎玉提出希望中央派一个主力团到山东的请求时,毛泽东当即表示:“好哇,大水养大鱼嘛!中央支持你们,一个团是不够的,看来还要多去一些!”

随后,中央决定派郭洪涛、张经武等50余名军政干部到山东工作,由郭洪涛任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书记。7月,八路军一一五师第五支队和一二九师津浦支队先后从冀南开抵冀鲁边区。随后,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萧华率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抵达乐陵,揭开了挺进山东的序幕。

8月,中共中央抽调张经武、江华、吴克华、胡奇才等红军干部,以及抗大、陕北公学毕业的学员160余人支援山东。8月21日,黎玉、张经武率领这支队伍从延安出发,于11月底到达省委驻地沂水岸堤。12月27日,八路军山东纵队在沂水县王庄宣布成立,张经武任指挥,黎玉任政委,王彬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统一指挥党领导的山东各地抗日武装,下辖10个支队,队伍5.4万余人。

图片

1938年11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派兵去山东”的战略决策。12月20日晚,一一五师师部及第六八六团在陈光、罗荣桓率领下,从晋西出发东进。部队冒着纷纷大雪,翻越太行山,穿过平汉路,于1939年3月1日,进入鲁西平原。与山东纵队并肩作战,共同建立了冀鲁豫根据地、鲁南根据地、鲁中根据地、滨海根据地、胶东根据地和渤海根据地。

二、沂蒙山小调

山东各根据地建立后,中央军委及八路军总部决定将抗大一分校迁往山东。随后,校部率2000余人的队伍,从太行山区出发,于1940年1月,到达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进驻蒙山望海楼山下的白石屋村。山东分局交给文工团一个任务,配合武力行动,以文艺为武器,开展政治攻势,瓦解敌方斗志,教育广大群众。文工团长袁成隆安排创作股长李林和文工团演员阮若珊创作一首歌曲。

图片

李林与阮若珊是一对恋人,随文工团进驻蒙山脚下的白石屋村,村西就是海拔1001米的蒙山第二峰“望海楼”。蒙山是沂蒙山区最大的一座山脉,方圆八百平方公里,主峰龟蒙顶1156米,位列山东第二峰。

图片

春末夏初时节,巍峨的蒙山云奔雾驶,风光旖旎。正在热恋中的这对革命青年,面对沂蒙山的美丽风光,激情澎湃,由阮若珊执笔,连夜创作出了旷世绝唱《沂蒙山小调》: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风吹(那个)草低(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哎)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哎)堆满仓。咱们的共产党领导的好,沂蒙山的人民(哎)喜洋洋。

李林以地方民歌旋律为基础加工谱曲,二人在白石屋村旁的山崖上,一边打着呱哒板,一边当众演唱,请文工团的战友们提意见,大家报以热烈掌声。

为迎接建党十九周年和抗战三周年,抗大一分校要在“七一”举行党代会开幕式,校政治部请文工团创作一首新歌,向党的生日和党代会献礼。文工团起初推荐了《沂蒙山小调》这首歌,但政治部认为最好创作一首既是歌颂共产党主题,又可以作为校歌演唱的歌曲。大家都说时间太紧张了,很难完成任务。

文工团副团长王久鸣年仅22岁,毕业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作曲家。他半开玩笑地说:“关键是缺乏好歌词,如果有人能写出歌词,我10分钟就能谱成曲。”

抗大一分校政治部宣传干事、青年诗人沙洪听到后不服气地说:“你能在10分钟谱成曲,我就能在10分钟作完词。”说完就在树荫里席地而坐,掏出纸笔,稍加思索,立刻在膝盖上写了起来,即兴创作了一首《跟着共产党走》的短诗:

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你就是核心,你就是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中国一定解放!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

创作完成后,竟然真的用了不到10分钟。王久鸣看了歌词非常喜欢,就一边看一边哼唱起来,谱完曲子一看时间,正好也是10分钟。一首著名的红色歌曲就这样诞生了,歌名初定为《跟着共产党走》,又名《你是灯塔》。

随后,这首歌就由文工团合唱队在校党代会和建党19周年纪念会上正式演出。阮若珊还用甜美的女高音演唱了《沂蒙山小调》,赢得一片喝彩。

会议结束后,代表们带着这两首歌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很快就传遍山东各大解放区,接着又传到延安、太行山、苏北等根据地。随着抗大学员毕业后分赴各抗日战场,从此,这两首歌便风靡全国,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

三、血染大青山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总司令官畑俊六亲率驻鲁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到临沂坐镇指挥,调集第十七、二十、 二十一、三十二、三十六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三、四、五、六、七、九、十旅团各一部共5.3万日伪军,向沂蒙山区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铁壁合围”大“扫荡”,企图一举消灭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

11 月3 日晚,蒙阴之敌400余人悄悄出动,企图秘密偷袭驻沂南县马牧池的山东纵队指挥部。4日拂晓,日军包围了马牧池,然后冲进村内施放毒气。值勤哨兵发觉后鸣枪报警,山东纵队领导机关警卫部队迅速迎战,掩护黎玉等领导和机关人员,从马牧池后山向东突围,几经周折,最终跳出了敌人的合围圈。

11 月5 日凌晨,日伪军3 万余人从临沂、费县、平邑、蒙阴、沂水、莒县等地倾巢出动,配有7 架飞机、10 辆坦克及数十门大炮,分11 路向一一五师师部、山东分局机关驻地留田村合围。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等机关3000 余人,处于日军“铁筒包围阵”中,处境十分危险。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一一五师政委罗荣桓主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出其不意地决定向敌人的心脏临沂方向突围。

图片

入夜后,薄雾弥漫。敌人在周围的山头上燃起一堆堆篝火,信号弹此起彼落。19 时许,突围开始,3000 余人前后相随,悄无声息地从敌人的缝隙中迂回穿插。三星西垂时,部队顺利通过了敌人三道封锁线,没费一枪一弹,跳出了日军的合围圈。然后昼宿夜行,悄悄向蒙山一带转移。

日军合围留田扑空后,畑俊六恼羞成怒,又集中7000余人,分进合击蒙山一带。山东分局和一一五师师部等机关人员,东越临蒙公路进入北村。200多名日军特种部队尾追而来,进占沂南绿云山、狼窝子,并建立据点,对沂蒙中心根据地构成威胁。罗荣桓、陈光决定趁敌立足未稳,率师部特务营、山东纵队第二旅第四团第三营攻击该据点。

为了集中精力作战,防止机关受损失,罗荣桓指示,由师部第五科科长袁仲贤带领师部及直属队人员,省战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带领山东分局、省战工委、省群团组织、报社、医院、被服厂等人员约2000人,于29日夜向临蒙公路西侧的大青山转移,待部队结束战斗后再会合。

畑俊六指挥日军在沂蒙山区追击一一五师主力总是扑空,于是改变战术,令一部继续追寻,而以一个混成旅团5000多人秘密进入大青山周围,企图消灭进驻这一带的抗大一分校。

11月30日晨,抗大一分校驻地东北山口突然响起急促的枪声,接着第五大队岗哨升起报警的烽烟,东南方向也响起隆隆的炮声。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当即命令紧急集合,抢占最近的制高点大青山。

图片

大青山系蒙山支脉,位于沂南、费县、蒙阴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686米,山势险峻。日军一个中队携九二步兵炮,已抢占大青山一号高地,并向前哨连急袭。担负警卫全校重任的第五大队,遂向第二、三号高地扑去。大队长陈华堂、政委李振邦都是久经沙场的老红军,当机立断抢占制高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高地争夺战,枪炮声、喊杀声震天动地。二号高地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

就在这紧急时刻,一一五师师部机关和山东分局、战工委等党政机关又茫然拥进抗大驻地。早已埋伏在四周的日军立即扎进口袋,疯狂地向包围圈中心滚进压缩,四面八方的枪炮声越响越近。袁仲贤当即命令师直各单位人员向东南方向的上、下石盘转移,同时组织部分队伍由北面冲向大青山顶,与抗大一分校守卫人员会合,掩护机关突围。

战场形势万分危急!周纯全校长果断命令,训练部副部长阎捷三率山东分局警卫连在前开路,掩护机关非战斗人员和抗大学员向西蒙山突围。突围人员通过一条沙河,四面的日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形猛烈射击,敌机也反复俯冲扫射,炮火轰鸣,弹飞如雨,许多战士倒了下去,鲜血染红了草坡,染红了白沙,染红了河水。

面对敌人的疯狂阻击,突围部队除了前进别无他途。狭路相逢勇者胜,警卫连以排枪开路,后续队伍冒着炮火勇猛前进,用血肉之躯杀开一条血路!扼守西山山麓的是少数日军和伪军刘黑七的部队,看到汹涌冲击的人潮,被这无惧无畏的场面惊呆了,竟慌忙撤离阵地,向西南方向溃逃。警卫连迅速抢占西山,掩护滚滚人流突出重围。

图片

抗大一分校二大队290多位教员和学员壮烈牺牲,只剩下二大队队长邱则民、指导员程克带领40多名学员,仍然坚守高地。机枪手牺牲了,队长邱则民端起机枪,疯狂地向冲上来的敌人扫射,子弹打完了,他毅然跳下悬崖。指导员程克和最后的17名学员与敌人展开激烈肉搏,全部英勇牺牲。

血阳西斜时,二号高地、三号高地相继失守。第五大队第二、第三中队近300人,基本上牺牲在阵地上。尾追而来的日军见大队人马脱围西去,像输红了眼的赌徒,凭借优良的武器和优势兵力,嚎叫着蜂拥而上,“围剿”、杀害所有活着的对手。由于断后掩护人员少,阻挡不住敌人的追击,日军步兵、骑兵一齐闯入人群,以长短枪、马刀对手无寸铁的机关人员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一时间,整个战场血肉横飞,600多名干部、学员血洒疆场。

陈光、罗荣桓得报大青山战况后,急派攻打绿云山的部队飞速赶赴大青山。当增援部队到达时,大青山战斗已经结束了。傍晚时分,突围人员经紫荆关转移到西蒙山。

大青山突围,伤亡惨重。省战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及夫人辛锐、一一五师敌工部部长王立人、省抗协宣传部长赵冰谷、抗大一分校二大队政委刘惠东、鲁中军区直属第三团政委刘清、蒙山独立支队政委刘涛等1000余人牺牲,省战工委副主任李澄之被俘。山东分局组织部长李林和统战部长谷牧负伤。不远万里前来帮助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美国《太平洋事务》记者汉斯•希伯,也牺牲在战场上。

四、对崮山突围

1942年秋,青纱帐收割后,驻鲁日军便开始策划冬季大“扫荡”。10月11日,八路军一一五师敌工部从内线获得一份济南日军参谋部第105号作战计划情报,透露日军将于10月下旬出动万余人“扫荡”一一五师司令部和省战工会驻地滨海根据地。

因滨海地区属鲁东南丘陵地带,战略回旋余地小,不便大部队隐蔽。为慎重起见,罗荣桓决定兵分两路反扫荡,他和陈光率一一五师主力留守滨海根据地;山东军区政委黎玉、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率山东分局、省战工委、山东军区等领导机关,从滨海地区转移到沂蒙山区。没料到,误中日军特务机关鲁仁公馆精心设计的假情报圈套。

日军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得悉八路军山东军区等机关转移到鲁中山区,便秘密调集临沂、蒙阴、沂水、莒县等地第三十二、第五十九师团和独立混成第五、第六旅团各一部共1.5万余兵力,由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木村兵太郎指挥,以沂蒙山区北部为中心进行“拉网合围”,企图一举消灭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及直属部队。

11月1日夜,临沂、沂水、蒙阴等县日伪军12000余人,采用“拉网合围”战术,分12 路拉网“扫荡”位于沂中、沂南交界处的南墙峪山区,将包围圈逐渐紧缩。山东分局、省战工委、山东军区机关及军区特务营和沂蒙专区机关、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及鲁苏战区51军113师第9连等1000余人,被合围在沂水西北的对崮峪。王建安副司令员当机立断,命令军区特务营和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及鲁苏战区部队,迅速抢占村西南597米高的对崮山制高点,掩护山东分局和军区机关非战斗人员待机突围。

特务营一连是从红军第一师“红一连”改编而来的,有着光荣的历史,先后参加了五次反“围剿”和平型关等战斗。1938年底,随一一五师挺进山东,担任警卫军区司令部的任务。

11月2日拂晓,8000余日军快速部队,在第三十二师团师团长木村兵太郎指挥下,悄悄扑向对崮山地区,首先对小高地前沿阵地发起了进攻。猛烈的炮击持续了四十多分钟,才渐渐地稀疏下来。接着,暴风骤雨般的枪声和手榴弹声,越响越凶。一个钟头以后,枪声稀落下来,小高地的一个排战士全部壮烈牺牲。

图片

十点左右,北面大坪山上敌人的炮群,开始袭击对崮山主峰,十几门山炮、迫击炮向对崮山顶连续轰击了将近一个小时。顿时,山上硝烟弥漫,弹片和石块乱飞,不少同志负了伤。日军乘机从四面八方逼近山脚下,集中兵力从南、北、西三面向山上发起连续冲锋。守军居高临下,凭借有利地势接连打退了日军的多次进攻。

战斗持续到中午,敌人的攻势更加凶猛,还从沂水机场调来3架飞机助战。在空炮火力的配合下,日军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一波又一波冲向阵地。敌我双方反复冲杀,几处阵地失而复得,敌人的尸体越积越多,守军的伤亡也在不断增加,战况异常惨烈,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团长刘毓泉、政委王锐、鲁苏战区上校军需处长周日丰先后牺牲。

经过多次冲锋,敌人始终没有攻上山顶。战至下午4点多钟,各连相继报告子弹、手榴弹快打光了,这时从西面冲上山的敌人离指挥所只有近百米,军区机关的参谋干事和首长的警卫人员也都投入了战斗。

日军冲上来了,一阵冲锋号吹响,一连连长王继贤挥舞着大刀跳出战壕,率领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日军遗弃下几十具尸体,溃退下去。王继贤连长、指导员谢训及特务营官兵先后牺牲200余人。

天色渐渐昏暗下来,黎玉命令机关人员销毁文件、密码和电台,准备轻装突围。王建安副司令员命令严雨霖率特务营余部留下掩护。夜幕降临了,随着一阵排枪和手榴弹响过,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江华带一个机枪排率先从东北角一跃而下,杀出一条血路,后面的同志迅即紧跟着向山下突围。

日军发现八路军突围后,发射夜光弹并点燃火堆照明,密集的子弹像雨点一样倾泻下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宣传部部长、省战工委秘书长李竹如不幸中弹牺牲,山东军区政委、省战工委主任黎玉胳膊被子弹打穿、右手食指被打断,在警卫排的拼死保护下,终于突出重围。

日军趁天黑之前,又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特务营战士们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陷入重围。山顶上的枪声渐渐稀落下来,300多人的特务营,最后只剩下营长严雨霖等14人。

战士们边打边撤,一直撤到东面的悬崖上,再无可退之路了。从三面包围上来的日军也停止了射击,叫喊着让他们投降。严雨霖和战友们宁死不当俘虏,毅然飞身跳下了悬崖,其中6人当场摔死。其余8人,有的被悬崖上树枝拦截,有的摔在悬崖下的沙滩上幸免于难。大家苏醒后,强忍着伤痛,在漆黑的夜晚爬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艰难地在山沟里钻了五天五夜,终于在马牧池找到了军区司令部。

王建安副司令员来了,衣衫褴褛的八名勇士相互搀扶着排好队,严雨霖喊了一声立正,转身敬礼:“报告首长,军区特务营完成任务,全体指战员前来报到!”

王建安副司令员匆匆走向队列,从排头起,一个一个紧紧地握手,只说出一句话“同志们辛苦了!”便再也说不下去了,大家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

五、沂蒙红嫂

在反“扫荡”斗争中,根据地的基层政权、地方武装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展开了支援前线、袭扰日军、破袭公路和反伪化斗争。根据地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分散掩护了1300余名八路军伤病员和地方干部,涌现出不少“红嫂”式的典型。

有一次,沂南县委副书记兼抗联主任李子超去附近的八路军卫生所慰问。有一个伤员还未痊愈,就闹着要回前线:“我再不回前线,就对不起救我的那位大嫂!”

原来,这个伤员在掩护部队撤退时负伤,没能赶上大部队。他爬进附近一个高粱垛中躲起来,由于失血过多,昏迷不醒。这时,附近一位青年大嫂经过时发现了这个伤兵,在一阵惊恐之后,认出是个八路军伤员。她低头叫了几声“同志”,战士微微睁开眼睛,连声喊:“水,水……”

在这荒郊野外到哪里去弄水?这时,她又看了看伤员,嘴唇干裂,面色蜡黄,奄奄一息,如不急救就可能死去。来不及多想,她毅然解开了衣襟,左手抱起伤员的头,右手托着乳头送到伤员的嘴里。

几口乳汁喝下去,伤员慢慢苏醒过来。当他睁开眼看到是一位年轻大嫂在用自己的乳汁救他时,感动地哭了。大嫂见他醒了,有点害羞地告诉他:“周围还有敌人,你先藏在这里休息,我让人晚上来接你。”

大嫂把伤员的事悄悄报告了附近的民兵,民兵连夜将伤员送到了部队卫生所,并表示要向上级汇报表彰这位大嫂。大嫂紧张的连连摆手,以恳求的口气说:“俺喂伤员的事,千万不要对外说。俺公公婆婆和俺男人都很封建,这件事万一叫外人知道了,就把俺毁了。”

李子超听到这个故事,也感动地流下了热泪。但为了尊重这位大嫂的隐私,就没有公开宣传这个事迹。

后来,《铁道游击队》作者刘知侠在采访李子超时,听说了这个故事。刘知侠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员,时任《山东文化》副主编。他感动地说:“太感人了!那位大嫂叫什么名字?”

李子超遗憾地说:“沂蒙山妇女一般都没有大名,因那位大嫂不让宣传,当时也没问住址姓名,你可以找当地干部群众了解一下。”

刘知侠在沂蒙山区找了一个多月,也没能找到那位大嫂,但却发现了更多像那位大嫂一样的妇女,像沂蒙红嫂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干娘祖秀莲、沂蒙军嫂梁怀玉等等,都有一些感人事迹。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最后一碗米做军粮,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床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刘知侠带着激情创作了小说《红嫂》,从此,“红嫂”便成了家喻户晓的反映军民鱼水情的沂蒙女性艺术形象,也成为沂蒙精神的一个代表。

转自:大众日报